2025年08月14日
微信

戴德生逝世120周年宣教大会(一)| 四散宣教的门徒

作者: 刘索菲 | 来源:基督时报 | 2025年08月12日 14:08 |
播放

为纪念内地会创办人戴德生逝世120周年,2025年7月25到27日,普世华宣中心于线上举行了连续三天的宣教讲座,分别邀请了资深宣教士于慕洁牧师、戴德生后人&中华福音神学院院长戴继宗牧师、普世华宣创办人刘主生博士进行了分享。

7月25日,于慕洁牧师以“四散宣教的门徒”为题介绍了四散/散聚宣教(Diaspora Missions)的含义和圣书依据,以及21世纪宣教的现况、新趋势,并强调教会是宣教的基地,鼓励参会者铭记大使命,使万民作主的门徒。

一、四散/散聚宣教的含义及圣书依据

于牧师首先对他分享的主题“四散宣教的门徒”进行了拆解,“宣教的门徒”指“我们”,而“四散”是“处境化、大环境、有历史典故”。

他回顾了主耶稣升天前对门徒的吩咐:“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,你们就必得着能力,并要在耶路撒冷、犹太全地、和撒玛利亚,直到地级,作我的见证。”并强调“耶路撒冷、犹太全地、和撒玛利亚,直到地级”是“同时并进”的,是普天之下上帝在哪里给我们机会,我们就去哪里分享福音,而不是耶路撒冷的福音工作做好了,才能去其他地方。

然而,当彼得在五旬节讲道使三千人受洗,彼得和约翰在美门口医治生来瘸腿的人,五千人信主之后,逼迫就来到了。不仅是逼迫,圣书记载,自从司提反殉道后,耶路撒冷教会“大遭逼迫”。而从那时直到今天,一直没停止过的就是“逼迫”的来到。“从这日起,耶路撒冷的教会大遭逼迫,除了使徒以外,门徒都分散在犹太和撒玛利亚各处。”“那些分散的人往各处(地级)去传道。”于牧师表示,“分散”(四散/散聚 Diaspora)是现在宣教界非常熟悉的一个词。

“这种离开出生处而移居他乡,历史上人口的移动都叫做‘散聚’。”于牧师说,这个词最初是指以色列人迁离本地,比如上帝呼召亚伯兰出吾珥到迦南、约瑟及雅各全家下埃及、摩西带领百姓出埃及进迦南、以色列百姓悖逆上帝而被掳到外邦等等。

从圣书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关宣教的启发。当上帝呼召亚伯兰离开吾珥到迦南的时候曾应许他说:“你举目向东西南北观看,凡你所看见的都赐你为业。”当上帝吩咐约书亚带领百姓进迦南的时候,也应许他“凡你脚掌所踏之地都赐你为业”。而主耶稣祂自己也“走遍各城各乡”分享福音、在会堂教导人、又医治各样的疾病。

于牧师对耶稣的话“庄稼已经熟了,可以收割了”进行了详细解释。他表示,很多时候我们根据个人的经验和尝试,觉得离收割的时候还有四个月,但耶稣通过与犯罪的、被众人瞧不起的撒玛利亚妇人的对话,使她改变,并回到撒玛利亚城为耶稣作见证,使好些撒玛利亚人也信了耶稣。“(耶稣)让门徒言眼睁睁地看见一个犹太人不肯经过、不洁净的撒玛利亚,居然就这样全城信了主。”通过信心的眼睛,可以看到“可以收割了”,即便回教徒、敌基督的也都可以收割了。即或不然,也是这人撒种,那人收割。

二、21世纪宣教的现况和新趋势

通过对比,于牧师分别介绍了传统宣教、网络宣教和数位宣教:
“传统宣教”如同“脚踏未得之地”——教会差派宣教士直到地级,按“大使命”使“万民作主的门徒”;
“网络宣教”像“向东西南北观看”——以“网络”无远弗及地接触天涯,以“各媒体”使“网民作主的门徒”;
“数位宣教”原本是遥远的未来,却因疫情的突然来到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。很多教会在云端聚会,藉多元媒体接触到中外老幼,从微宣教到网络培训到整合,宣教再也不能自己闭门造车,助长了带职宣教和职场宣教。

他表示,许多传统华人教会对于数位宣教依然很陌生,是在“摸索、观看”的阶段。她们多半仍是以暑期访宣为重点,中宣、长宣只是个案的少数,也缺乏整合策划和行动。他特别强调:“教会一面需要培育宣教士,一面需要门训会众分享福音。”

“你们有没有已经装备好,可以被差派的同工?”这是于牧师接触一些西方宣教机构的领袖时,被问到的一个问题。他表示“真的是没办法回答”,只能说“你给我5年,5年之后就会有的”。借着这次的经历,于牧师劝勉会众:“教会要开始做宣教呢,要有长期培养的计划。”这个计划不只是在精神上进行鼓励、教导上进行开导、训练上进行提供,还要在财务上为宣教士找到出路,一方面让他们尽上自己的本分,另一方面教会也要根据他们是否能让宣教工场得到帮助为着眼点,对他们进行酌量支持。

“一个教会要宣教,绝对不能只是看少数一个两个,这是一个开始。”于牧师很强调门训“会众”分享福音。他鼓励刚信主不久的信徒,或者年轻人参加短宣,因为在宣教工场可以看到有经验的人是怎样为主做工的,也可以看到宣教的需要,这或许会激发他们接受装备,为将来也能被上帝使用做预备的想法。

教会不仅要“跨洋过海”,也要“跨过邻居的马路”。“你如果在本地不肯跨过邻居的马路,不肯在休息的时候(比如午餐时间)跨过办公室的走廊,去和同事作见证……那到宣教工场也不会有什么不一样,只不过给我们一个观摩的机会。”

“教会是宣教的基地”圣书中记载的耶路撒冷教会就是一个宣教的基地。在耶路撒冷教会,使徒以祈祷传道为念,信徒过彼此相爱、敬拜上帝的生活,并且遵行使徒的教训,在邻居中得到了众人的喜悦。当逼迫来临,门徒刚强站立、甘心被赶散。虽然他们像四散的难民,但却随走随传,将福音的种子种到各地。

他说:“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扎根地建造在信仰的根基上,这是平信徒的需要。训练各个人都能作见证,各个人都能够布道,三分钟、五分钟、十分钟,然后见证上帝在我们身上所做的事情,借着见证穿插圣书的经文,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分享福音的人。”他鼓励那些在受逼迫的国家(撒但如同吼叫的狮子)信仰的人,不要觉得委屈,因为上帝的恩典够我们用;同时,他也警戒那些在信仰自由的国家信仰的人要警醒,因为撒但无孔不入,常常会装作“光明的天使”进入我们的生活中。

 三、宣教士也是四散的门徒

“其实,宣教士都是四散的门徒,”于牧师继续说,“(因为)他们都离开了本地。”早期来华宣教士都从远处来,他们搭船、骑马、跋山、涉水,从万里来到异乡。比如在华宣教工作的开路先锋马礼逊来华时,中国抗拒福音,像块坚硬的巨石,不知何时才能打开。“我不能,但是上帝能。”这是马礼逊对上帝的信心。再比如英国宣教士戴德生、柏格里、富能仁,他们都历经艰苦才来到中国,上帝使用他们为中国做出许多贡献,他们最后也都死在禾场并葬在中国。

于牧师认为,21世纪是一个散聚宣教的时代,全球有两亿多人口散聚在他乡,许多地区有数十到过百外地人。基督徒可以将福音四传,而本地教会也可以向异族分享福音。“异教徒就在眼前,机会就在脚下;信徒就是宣教人,教会就是基地。”

耶路撒冷教会受到逼迫后,门徒四散,但却随走随传;他们虽像难民,然而却是福传勇士,把福音带到各处。他们的表现见证了耶路撒冷教会培育出了许多忠心的门徒,是21世纪众教会的好榜样。

四、三种不同的宣教模式

于牧师总结了三种不同的宣教模式:
耶路撒冷的模式:成全圣徒,造就了一帮富贵不能淫、威武不能屈的圣徒,即使四散也能宣教;
安提阿的模式:国度差派的教会,有优秀的团队,四散的耶路撒冷门徒建立安提阿教会之后,一年之内培养门徒,差派保罗和巴拿巴出去宣教,是普世教会宣教的基地;
散聚宣教的模式:向着(To the Diaspora)——先向自己的同胞犹太人分享福音;藉由(Through the Diaspora)——藉由四散的门徒分享福音;超越(Beyond the Diaspora)——向异文化的外邦希腊人分享福音;联合(With the Diaspora)——听从圣灵的差派,开始走向地级的散聚宣教工作。

“所以,你们要去,使万民作我的门徒,奉父、子、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。凡我所吩咐你们的,都教训他们遵守,我就常与你们同在,直到世界的末了。”于牧师表示,“万民作主的门徒”是大使命的主要动词,而“去/传”“给他们施洗”“教导他们”都是帮助他们成为门徒的条件。他强调要“遵行”上帝的道,只有这样,一个基督徒才能长大,变得成熟。

他认为,21世纪的宣教要把传统宣教和数位宣教结合在一起。从中国的骨肉至亲开始,再到分散到全球的华人及其后裔、再到地级跨文化宣教、本地近文化和异文化的宣教、教会成为宣教基地,再到数位宣教。

于牧师列举了几项在中国可以做的福音工作:领袖培训;城市福音化;社会民工/外来工作者的服事;少数民族人群的工作;妇女事工;孤老事工;救灾济孤、全人关怀;海归事工等。

他也提到归回耶路撒冷运动(Back to Jerusalem),并表示这是一种“心愿”——福音从耶路撒冷传到地级,再从地级传回耶路撒冷。

“我一穷二白,什么都没有。”面对有些领袖的错误认识,于牧师斩钉截铁地回答:“你们有一本圣书、两个膝盖、三股绳子(国内教会、海外华人、普世教会)、四散传道、五饼二鱼。”

“所以,你们要去;所以,你们要求。上帝可以在在沙漠开江河,旷野开道路。”于牧师最后呼吁说。


立场声明
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 (021-6224 3972) ‬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